查看原文
其他

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之情绪战

胡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22-05-12

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之情绪战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胡平

随着形势的变化,2020春天的疫情形势变化复杂,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都有决心,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现在看来,整体上全国公众社会心态正向良性方向发展,相比非典期间人们所表现出来各种恐慌和焦虑,现在的社会心态更为良性。但是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特点,有些方面还是值得关注。

因为交通和物理环境的管控,人们所能得到的消息几乎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的,但是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使得信息来源多、信息内容复杂多变、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伴随人们缺乏对信息内容的鉴别力不高,还有的甚至出现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问题,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情绪影响都是来自于网络,所以在这种紧急时刻,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中的情绪感染心理战非常重要。


网络社会心态的情绪复杂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和沃民高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对最近网络肺炎及相关的情绪体验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1


人们对新型肺炎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对肺炎的关注度都是快速攀升,尤其是伴随春节假期开始,日人均阅读、转载及讨论量达到500条左右,这说明了新型肺炎已经成为人们目前最核心的关注话题。

2


对新型肺炎的情绪反应变化较大

从情绪变化图可以看到,从出现新型肺炎以后,人们的情绪最初是恐惧,害怕到随着大家对新型肺炎情况有更多了解后,悲伤情绪占据了主要情绪色调,相对说来乐观情绪下降,而愤怒情绪却慢慢上升。截止到1月24日悲伤情绪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而愤怒在悄然上升,这种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具有破坏性的,所以政府非常有必要关注到这种主导情绪的变化性,能牢牢把握住这场狙击战中的情绪战。

悲伤是一种退缩性的情绪体验,常常表现为自己无法解决面对障碍时候所产生的退缩体验,这种体验让人产生的行为动机是回避,拒绝而不是面对。面对阻击战,我们应该提振国民积极应对理性行动的情绪,悲伤的情绪不仅可能会影响到国民自身的情绪应对,更可能的是对2020中国各方面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这种预期对面对国内外复杂变化的2020中国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调控国民的悲伤情绪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愤怒是另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负面情绪,它可能诱发人们的无理性破坏行为、寻找替罪羊,也很容易产生混乱行为。这已经在疫区的部分病人身上有所体验,比如病人发现自己得了新型肺炎,就扔掉口罩朝医务人员吐口水,说“反正没有药治,大家要死一起死”。这种心态背后就是愤怒和混乱行为,愤怒产生的破坏性要超过悲伤,尽管现在愤怒并不是最占主导的情绪,但是愤怒在各情绪比例的逐步上升还是值得我们关注。

3


各种交通限制会产生人们的焦虑感

因为各种交通限制,人们所能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中国人是集体主义文化,春节走亲访友是一年的期盼,但是现在因为疫情的限制,使得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地走入了一个没有主题的假期,加上网络信息的复杂和过量,非常容易让人们产生焦虑感和无控制感,而焦虑感和无控制感就会产生各种谣言、臆测以及各种非理性行为,这些社会心态在网络上反复冲击,给人们产生整个社会的无序感,这种无序感最终会让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非典事件产生了相当长时间人们的不信任感其实就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参照。


政策建议

1


把握住社会心态的主阵地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当然它也是人们自由表达心情和态度的地方。从各种调查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民众是相信政府、专家和中央媒体。此时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和中央媒体应该担当起引导人们社会心态的重责。公开透明地告诉民众疫情的发展情况,让民众对未来有理性的预期,这非常有助于安抚人们的情绪。往往不良情绪都是因为缺少信息以及控制感而产生的,所以具有公信力的专家和媒体应该定期和密集地向公众喊话,以帮助人们理性面对没有预期的事件,引导和安抚人们的混乱感,维持社会生活的有序性。

2


提供新的话题,

让人们有可以发表意见的共同空间

人们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进入一个没有主题的假期,本身就容易产生茫然,各级政府和中央媒体有必要提供公共话题,引导舆论方向,让人们有共同可以讨论的话题空间。无论是倡导读一本书,还是倡导表达某一种文艺活动,用话题引领人们的意见空间,使得人们可以有资可想,有资可谈。

3


提供更多娱乐节目,

让人们从良好文化中寻找价值

文化和娱乐是日常民众生活中引导心灵非常重要的手段,塑造网络中具有正能量的娱乐明星,让人们可以突破物理限制来丰富心灵世界,也是非常重要和简单的情绪引导。正性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和引导的,相信好的阳光的情绪能引领民众走出疫期,迎接春天。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项目号19ZDA021)成果之一;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出品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